Search

「你不必是很厲害的人,也可以做有影響力的事」—林薇

其實這篇蘋中人在上周已經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「你不必是很厲害的人,也可以做有影響力的事」—林薇

其實這篇蘋中人在上周已經見報了,但這幾天剛度過宛如18層地獄的截稿日,一直沒辦法好好整理近期的作品與心情。

🍎好讀版:
https://tw.appledaily.com/headline/20200809/JOJ3NUXOGD3ZA2KLNIKZIZSRFU/

/
我們約在人來人往的信義區,林薇的個子很小,但她獨特的氣質使自己在人群裡自帶光芒,那天上午我們相隔百餘公尺,但遠遠地我就看見了她,而且確信是她。

訪問林薇很有趣,因為她是個閱讀量十分豐富的女孩,而且她充滿好奇心、很愛說話,我們一來一往的聊天,很容易岔題到別的地方,訪問的過程整整三個小時,我也時不時接受她的提問,最後我認識了她、她也剖析了我。

/
坊間有關林薇的文章,大多描述一位認真的台灣女孩成長故事,蘋中人長官告訴我,她希望看到林薇的另一面,好比愛吃的、害怕的,一些接近一般女孩的角度。

結果聊起害怕的東西,林薇的答案讓我忍不住噴笑,真的是完全猜不到的答案(真是太失禮了哈!),我還忍不住吐槽:「誰會怕那種東西啦!」

但聊到舌尖上的鄉愁,林薇得意地說:「我愛吃的東西可多了!」到現在都還能記得這種雀躍的語氣呢!聊起這些生活點點滴滴,會讓她的故事與更多台灣人引起共鳴,但一些更內心的部分,讓我們放在心裡當成祕密。

/
林薇的閱讀量很大,幾乎我提到一個作家,她都能說上一兩段著名的內容。閱讀的習慣源自她的父親。

父親對林薇而言像是遠山,遠遠的、圓圓的、也是堅定不疑的存在。從小父親會在林薇書桌上放幾本書,當作價值觀的溝通,稍大一點後,林薇也會回放幾本書,和爸爸進行一場精神上的對話。

媽媽是一杯溫水,溫溫的卻每天需要,她說,面對異國文化所帶來的衝突與包容,總有和自己過不去的地方,但媽媽的存在,讓她覺得一切的苦痛都被接住了。

她的形容好美,在寫稿時我深深感受到那樣的畫面,反覆咀嚼林薇給我的內容,陪我想起人生幾個跌倒卻又被爸媽一把接住的片段。

/
她有許多豐富的經歷,例如參加歌唱選秀、模擬聯合國,甚至18歲就成為小留學生。但聊天時,會明白其實她的家境甚至連小康都稱不上,海外留學的種種費用,部分靠著群眾募資而來。為了找尋更多的訊息,我在林薇的粉絲頁線上考古,終於找到四年前她的募資訊息。

她的po文按讚數只有一兩百人,分享數更僅僅二位數,當時的她還沒有太多人認識,靠著讀書計畫與感謝信等回饋方案,讓陌生人慷慨解囊。

點開留言,有幾則讓我印象深刻,一個老農夫留言,並標註自己女兒,表明要捐款助讀;還有一個媽媽寫下,「如果當時自己也努力一點就好了」透過贊助她一圓年輕時未盡的夢想。

時間幫她證明,她真的是個用盡全力努力學習的台灣女孩。

/
這是一段很美好的採訪過程,即使過了快一個月,回想起當日談話,依然覺得暢快淋漓。前陣子在媒體前輩的臉書上看到一小篇文章講採訪的意義,裡面有句話我怎麼也忘不了,大約是:「他用他的字彙、用他的思考方式,來表達你的回答。」

這句話給了我當頭棒喝,不禁回想起採訪時有沒有讓受訪者感到不舒服?

然後我想起了採訪林薇的那天上午。

我們聊了一個上午,到最後幾乎拋開採訪大綱,我決定不為了題旨,硬性地問他那些死板的問題。

我決定問她「對於未來的想像?」好奇眼前的她是否想過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?她也反問了我,我愣了一下,想起23歲出社會那年,幫自己描繪十年後的生活樣貌,而那段時間工作上的動盪不安,讓我好像離目標愈來愈遠,想了想我才明白,這個答案從來不會是具體的樣貌,我最後只能回她:「我想找到最舒服的步調,好好生活。」

/
我很喜歡林薇這張全身照,她的眼神很堅定,自信中帶著從容,是我很羨慕的樣貌,所以放上全版留個紀念。

每次都寫了落落長的後記,唉,其實也知道現在是文字式微的時代,但就當作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紀錄吧!

(小聲說,大標決定權不是我,酸民別找我出征)

#蘋中人 #林薇


Tags:

About author
啾啾夫人的採訪日記、人物專訪與記者會新知 偶爾還會出現一些生活筆記與心情隨筆 強烈徵求所有生活疑難雜症,讓啾啾找達人幫你解決
無論在圈內闖蕩多久 仍是媒體界永遠的菜鳥 永不忘記為何選擇當個記者 讓自己每一篇報導都有意義 待人有盔甲也有軟肋 不過分善良 也不討好各方勢力 在工作之餘 還能夠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
View all posts